装饰联联大全 对联-关于装饰材料对联
关于对联的起源,可谓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但是,对联的源头,基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。一般认为,对联的前身是“桃符”。
据《淮南子》说,所谓桃符,又称“桃梗”,是两块“一寸宽、七八寸长”的悬挂在正门左右门扇上用来驱鬼镇邪的桃木板,上面分别画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“神荼(shū)”和“郁垒(lǜ)”的神像,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——左神荼、右郁垒。
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“门神”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秦汉以前,我国中原地区民间过春节就有家家户户悬挂桃符的习俗。
沧海之中,有度朔之山,上有大桃木,其屈蟠三千里,其枝间东北曰鬼门,万鬼所出入也。上有二神人,一曰神荼,一曰郁垒,主阅领万鬼。恶害之鬼,执以苇索而以食虎。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,立大桃人,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,悬苇索以御凶魅。(《论衡·订鬼》引《山海经》)?
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,在茫茫大海之中,有一座山名为度朔山,山上有一棵大桃树,这棵桃树铺天盖地,树枝盘旋曲伸有3000 里。在桃树树枝的东北方向,有一个地方桃枝稀疏,形成了一个门,叫做“ 鬼门”,天下所有的“鬼”都从这里进进出出。
“鬼门”上有两位神人——一个名叫神荼,一个名叫郁垒,他们负责识别天下的鬼。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“恶鬼”,他们就把它们用芦苇编成的绳子捆起来喂给老虎吃。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,于是黄帝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命令,春节前夕,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、郁垒像,除夕那天悬挂门前;
同时,在大门上端悬挂芦苇编的绳索,二门上要画一只老虎,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。那时候起,人们就设立大桃人,在门上钉桃木板,画上两位神和老虎的像,在门上面悬挂苇索,用来驱邪伏魔。
大约稍晚些,人们又嫌刻木人太麻烦,于是就直接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,题上神荼、郁垒的名字,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,以压邪祛鬼。然而,一边是两个字的“郁垒”,另一边是一个字“荼”,写出来不对称,也不美观,于是有人就在“荼”的前头加个“神”字,成为“郁垒”“神荼”。
这不妨看作最早的人(神)名门对,这就是“桃符 ”。它的出现是产生对联至关重要的一步。
直到宋代,对联中的“春联”还是被称为“桃符”的。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,而是用在楹柱上,后人名曰“楹联”。“桃符”真正被称为“春联”,还是明代的事。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:“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。
帝都金陵,除夕前勿传旨,公卿士庶家,门口须加春联一副,帝微行出观。”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,观赏笑乐,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。帝王的提倡,使春联日盛,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。
清代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春联》记载:“春联者,即桃符也。自入腊以后,即有文人墨客,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,以图润笔,祭灶之后,则渐次粘挂,千门万户,焕然一新。”从传统春联“爆竹一声除旧/桃符万象更新”和宋王安石诗句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中,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。
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,到了五代,人们才开始用吉祥话代替两位神仙的名字,用普通木板(或红纸)代替桃木板,才完成了对联的演变。
那么,我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?关于这个问题,对联界也有多种说法,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。
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,《宋史·西蜀孟氏世家》、张唐英的《蜀梼杌》、黄修复的《茅亭客话》、梁章钜的《楹联丛话》、谭嗣同的《石菊影庐笔识》等都有所载。
例如,《蜀梼杌》一书中说:“蜀未归宋之前,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,以其词非工,自命笔云:‘新年纳余庆,佳节号长春。’后蜀平,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,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。”
清代梁章钜《楹联丛语》也记载:“楹帖,始于桃符,蜀孟昶‘余庆’‘长春’一联最古”。该书认为: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君孟昶在归宋前一年的除夕,自命笔题联‘新年纳余庆/嘉节号长春’,是为春联之始,代代相传,直至今日。
其所以如此,内中有一个情节,鲜为人知,说北宋灭蜀之后在四川的成都设立成都府,随即由朝廷钦命首任知府,授以出任孟昶降宋的仪式。这位知府名吕余庆,恰与孟昶联的“余庆”二字偶合,还不止此,“长春”二字又是北宋开国皇帝的诞生日。以“长春”二字命名号召臣民举行庆祝。
以后把这一天定为圣节。“长春”二字又与孟昶“嘉节号长春”末尾二字巧合——一位知府,一位皇帝,当然人们要奉为神灵,孟昶的春联也跟着行运了。直至今日,仍然在人们的心中,把这副春联命为首创。
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,清代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在我国甘肃莫高窟一藏经洞里出土的敦煌遗书中就有唐代的春联,这些春联是:
岁日:三阳始布;四序初开。
福延新日;庆寿无疆。
立春日:宝鸡能僻(避)恶;瑞燕解呈祥。
立春著户上;富贵子孙昌。
又:年年岁庆;月月无灾。
门神护卫;厉鬼藏埋。
敦煌遗书斯坦因(0610)卷尾题“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,刘丘子投二舅”字样。这里题的“开元十一年”是公元723年,可见,敦煌遗书春联比孟昶春联早240年。
但事实也还不止于此,李景峰先生为梁石作《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》写的序言里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副对联:送寒余雪尽;迎岁早梅新。
而且,据《中国对联集成·湖北卷》收集的唐人对联,创作时间最早的一例是《江夏分卷》里的《江夏王(李)道宗题寺门》联:
深山窈窕,水流花发泄天机,未许野人问渡。
远树苍凉,云起鹤翔含妙理,惟偕骚客搜奇。
上述说法终究还无法确定,因为传说更早几百年的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就写过几副有名的对联,而且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。
据说,有一年王羲之从山东老家琅琊移居到浙江绍兴时,正值年终岁尾,于是王羲之便按惯例书写了一副春联——“春风春雨春色,新年新岁新景”,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。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,为时人所景仰,此联刚一贴出,即被人趁夜揭走。
第二天家人告诉王羲之后,王羲之也不生气,又提笔写了一副——“莺啼北星,燕语南郊”,让家人再贴出去。谁知第二天天亮一看,对联又被人揭走了。可这天已是除夕,明天就是大年初一,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大红的春联,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,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。
王羲之想了想,微微一笑,便又提笔写了一副,写完后,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,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:福无双至,祸不单行。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。可在月色下一看,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。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,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。
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,趁着夜色溜走了。 新年初一早晨天刚亮,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,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,大家一看,对联变成了:福无双至今朝至,祸不单行昨夜行。众人看了,齐声喝彩,拍掌称妙。
近年又有人提出,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。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。谭嗣同的《石菊影庐笔记》有这段记载,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,自题一联于门上:“闭门罢庆吊,高卧谢公卿。”
其妹也作一联:“落花扫仍合,从兰摘复生。”虽然联句欠工,但语句皆为骈丽,又题于门上,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。而这副对联,又比孟昶的那副对联早四五百年。
墓碑上最好的七字对联
对联基本知识
对联,雅称?楹联?,俗称对子。它言简意深,对仗工整,平仄协调,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。可以说,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。以下,我为大家整理了对联基本知识,欢迎阅读。
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、喜联、寿联、挽联、装饰联、行业联、交际联和杂联(包括谐趣联....)等。对联文字长短不一,短的仅一、两个字;长的可达几百字。对联形式多样,有正对、反对、流水对、联球对、集句对等。
但不管何类对联,使用何种形式,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:
一、字数相等,断句一致。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?荔枝龙眼木瓜,皆是岭南佳果?,对句可以是?月季牡丹金桂,莫非海内奇葩?,或者?人参貂皮鹿茸,莫非东北珍宝?。但若对?唐诗宋词元曲,莫非祖国文化?就让人觉得别扭和生硬。我们学过的对联都是内容密切相关的,例如?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?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?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星河影动摇?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?等等。
二、平仄相合,音调和谐。传统习惯是?仄起平落?,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(三声或四声),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(一声或二声)
例如?书山\有路\勤\为径,学海\无涯\苦\作舟?
?径?读仄声,?舟?读平声;?明月\松间\照,清泉\石上\流?,?照?读仄声,?流?读平声。对联的节奏相应,平仄和谐,读起来才琅琅上口,富有音韵美。
三、词性相对,位置相同。一般称为?虚对虚,实对实?,就是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,数量词对数量词,副词对副词,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。例如,?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?。?宝剑?与?梅花?是名词,?锋?与?香?是形容词,?自?与?从?是介词,?磨砺?与?苦寒?是名词,?出?与?来?是动词。
四、内容相关,上下衔接。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,但又不能重覆。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,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,也是对联的中心。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、相互补充的作用。
做题方法指导
1、对联的内容都相关,在解答对联题时,就可以借助联想,利用相关、相似、相反的联想。先把一句拆成几个词组,利用联想的方法,给每个词分别作对,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。例如2004年高考题全国卷出的上联?扫千年旧习?可拆成?扫--千年?旧习?,与?扫?相关的词有?除、革、去、改、破、树、立、乘、展?等,与?千年?相关的词有?万载、百岁、三秋、四时、一代、几辈?等,与?旧习?相关的词有?陋俗、歪风、恶俗、新风?等,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就可以成?除百岁陋俗?树一代新风?。这种拆合法对初学练习写对联的学生比较实用。
2、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,也要注意立意。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,或深思历史,或剖析现实,歌颂什么,批判什么得有明确的感情,思想内容要积极向上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要注意选取符合这一立意要求的意象。
3、学生在平时应该多积累,很多名言警句都是工整的对联,如?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?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?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?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?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?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身甘为孺子牛?,读得多,记得多,对写对联大有裨益。
4、要善于化用。所谓化用,指的是灵活变化地运用天文、地理、时令等知识,以及熟语、诗文名句、成语典故等来拟作对联。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?有志者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;苦心人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?,就巧妙地把?有志者事竟成?破釜沉舟?皇天不负苦心人?卧薪尝胆?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。再如?荀子劝学,博学则青出于蓝?,可以用?庖丁解牛,久练而技进乎道?来对,其中融进?青出于蓝?庖丁解牛?成语典故。
了解对联命题形式
A、根据提供的`语境要求写一副完整的对联。
B、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。这种题型考查是最常见的,2004年的高考对联题全是这种题型。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:
1、填空式。这种形式可以将对联和教材内容、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。如:①译著尚未成书,惊闻殒星,中国何人领呐喊;先生已经作古,痛忆旧雨,文坛从此感彷徨。②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,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。
2、补拟式。这种形式可以有两种情况,一是参照一联,补拟另一联,2004年高考试卷上的对联试题采用的就是这种命题形式。二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词语拟写对联。如:请以?尊严?和?傲慢?分别作为上联和下联的开头拟一副对联,不超过30字。(对联:尊严铸造人格让生命崇高,傲慢腐蚀品德使灵魂贬值)
3、调整式。这种题型可以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、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结合。如:江西南昌滕王阁有一副对联,其下联的句序、结构已被打乱,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。上联:兴废总关情,看落霞孤鹜,秋水长天,幸此地湖山无恙;下联的内容(已被打乱):阁中帝子,问江上才人,古今才一瞬,当年风景如何比。下联调整为:古今才一瞬,问江上才人,阁中帝子,比当年风景如何。
4、情景式。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,结合?得体?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。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,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。如:教师节到了,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,请你拟一副对联,唱出心中对老师最美的赞歌。(参考答案: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,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)
5、话题式。这种题型只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,而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,这就为考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,人人得以展个性,显才情,见灵气。例如,请从?奉献?立志?恒心?等词语中任选取一个作为话题,撰写一副自勉联。(参考答案:奉献?蜡烛滴泪泪含笑,粉笔扬雪雪沁香。立志?学海雄心千里渡,书山壮志万仞攀。恒心?绳锯不息木终断,水滴无止石能穿。)
6、改写式。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划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,要求根据对联知识和语言的简明、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、仿用、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。例如,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幅对联,用来作?画卷?的修饰语: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,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,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,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,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。(划线部分可改为:斩断长江千里水,锁住三峡无数峰。)
7、概括式。这种形式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的考点结合起来。做这种对联题,首先要求把语段中的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,然后用对联形式加以组织。举例略。
对联题的解答有较强的开放性、自主性,但除了对仗工整外,有两点须注意:一是要考虑上下联的相关性;二是所拟下联思想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格调。
练习
1.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。(浙江卷)
上联:学问藏今古 下联:
2.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,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。(全国卷,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安徽等地区)
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, 。祖国江山好, 。
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, 。
3.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,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。(全国卷,吉林、四川、黑龙江、上海等地区)
第一题春晖盈大地, 。科学能致富, 。
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,
4.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。(平仄不论)(福建卷)
上联: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:
5.下面是一幅对联的上联,请对出下联。(广东卷)
荔枝龙眼木瓜,皆是岭南佳果
6.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,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。(全国卷,广西、海南、西藏、陕西、内蒙古等地区)
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 ②满园春色好
第二题
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
7.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,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。(全国卷,甘肃、青海等地区)
第一题①处处春光好 ②一代园丁乐
第二题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
8、05福建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,对出下联,井拟出恰当的横批。(4分)
上联: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
9.2008年高考重庆卷据媒体报道,2008年5月8日9点18分,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。冲顶过程中,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。火炬点燃不久,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。请以此为内容,展开想象,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。(4分)
10.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,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。(4分)
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
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
新春对联:
教师办公室对联:
答案
1.试卷未提供参考答案。笔者试拟:才识贯中西 思想贯中西 智慧集东西。
2.第一题例:①树一代新风②大地气象新。第二题例: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。笔者另拟:第一题 ①树世纪新风②神州大地新百姓衣食丰。第二题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草长莺飞一枝杏花带雨红。
3.第一题例:①正气满乾坤②勤劳可兴家。第二题例: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。笔者另拟:第一题 ①夏虹映长空瑞雪满乾坤喜气满神州②诚信能纳财。第二题 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人有福民有福人民有福。
4.示例: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。
5.例如: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。笔者另拟:鹿茸貂皮人参都为东北名产 燕山长白昆仑 全为塞北名山。
6.第一题例:①祖国日日新②神州面貌新。第二题例: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。笔者另拟:第一题①春光处处新②九州气象新。第二题春雷滚滚新气象新风尚伴新年到来。
7.第一题例:①家家气象新②九州桃李荣。第二题例: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。笔者另拟:第一题 ①岁岁风物新②遍地桃李芳。第二题春雨润物长城内外百花香。
8.答案下联: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横批:振兴中华
9.答案珠峰白云含情迎圣火吉祥;碧空彩虹有心祝奥运成功。
解析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的鲜明、生动,修辞。其中,语言的?准确、鲜明、生动?是今年新增加的考点,以与新课程标准衔接。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中学生要求做到对联的前两个要求即可(属宽对):字数相等、意义相关、平仄相谐。材料为北京奥运,意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。
10.答案
新春对联:
上联:翠柳迎春千里绿下联:黄牛耕地万山金
教师办公室对联:
上联:桃李满园春绣锦 下联:芝兰绕阶座凝香
;过年贴对联的来历
七字对联:1.龙腾吉地光辉远 下联:鸠跃名山福荫多,马卧牛眠荣地脉 下联:龙腾凤舞护坟茔。
2.教子相夫称美德 下联:节俭勤劳存懿范,虎形毓秀生瑞气 下联:吉地钟灵启人文
按材料分有多种花刚岩,大理石等上等石材均可使用。除了能刻墓碑对联外,还能在碑的中间镶上逝者的画像。现在,墓碑成了记录者家庭的世系和行为功德的“荣誉”和装饰。而且刻碑联句这一点正好能迎合人们歌功颂德、光宗耀祖、传宗接代、传宗接代的社会风尚。
装裱的术语名词
春节贴春联的来历 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
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,明清两代尤为兴盛,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。
早在秦汉以前,我国民间每逢过年,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。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,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“神荼(tu)”和“郁垒”的名字,用以驱鬼压邪。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。到了五代,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。据历史记载,后蜀之主孟昶(chang)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。
宋代以后,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,所以王安石的《元日》诗中写的“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。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,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“桃符”。
到了明代,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。他在金陵(现在的南京)定都以后,命令大臣、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,他亲自穿便装出巡,挨门挨户观赏取乐。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,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。
入清以后,乾隆、嘉庆、道光三朝,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,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。
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,对联传入越南、朝鲜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国。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。
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主要内容。 春联也叫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,它以工整、对偶、简洁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这一习俗起于宋代,在明代开始盛行,到了清代,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《槛联丛话》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。
春联的种类比较多,依其使用场所,可分为门心、框对、横披、春条、斗方等。“门心”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;“框对”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;“横披”贴于门媚的横木上;“春条”根据不同的内容,贴于相应的地方;“斗斤”也叫“门叶”,为正方菱形,多贴在家俱、影壁中。
贴春联的来历是什么? 如果是民间传说的话,是因为传说有一只怪物叫“夕”,每到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会下山来,吃人,破坏房子,庄稼,人们叫苦连天。仙界派了许多的神仙都治不了他。灶王爷一年上天庭说了民间的情况,玉帝派另一个神仙和灶王爷一同去消灭“夕”,但他们到了人间后发现“夕”真的很厉害,束手无策时,这时有一个孩子站了出来说“我去试一试!”后来不知道怎么的,那个小孩得到了天上一位厉害的神仙的一条红绸和一个宝器,小孩在于”夕“的打斗中发现“夕”害怕会燃烧的枝条和红色的东西,于是他告诉村民们用燃烧的木管来驱赶“夕”,但仍是没有打败“夕”最后小孩用红绸打了“夕”。为了不让怪兽在来祸害人间,小孩将红绸一甩上天,红绸化作许许多多的小的红方布贴在了家家户户的门上,上面写上吉利的话,于是人们把这种东西叫做春联。把那孩子杀“夕”的那天叫做“除夕”
这是我在动画片里看来的,中间有的都忘了,但基本的就在这里,此过程不含复制,黏贴。纯手工制造!
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? 对联起源于书桃符。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绩俗。
桃符本来只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,上面画神荼、郁垒两个神像为符。
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,人们总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。王安石的“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符换旧符”说的即使此事。
再后来,又逐渐用纸代替了桃木板,这就是今天的对联了。
贴对联的由来? 每逢春节,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。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。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,桃树下有神荼、郁二神,主管万鬼。如遇作祟的鬼,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。后来,民间在春节的时候,为驱避鬼怪,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,这就是桃符。到了五代的时候,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“新年纳余庆,佳节贺长春”一联,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。到了宋代,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。
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30字 贴门神由来:唐太宗半夜睡不着,尉迟恭和秦琼自荐当守门的,保护他的安全,然后他俩就成了门神。
贴春联由来:传说春联是由“桃符”演变而来。桃符是古代画门神的木板,到了南北朝及唐朝,桃符的内容逐渐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所替代,因此出现了对联的新形式,而后遂演变成春节贴春联的习俗。
春节贴春联起源于哪个朝代 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。
据史书记载,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,贴春联,不仅自己挥毫书写,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。有一年除夕,他传旨:“公卿士家,门上须加春联一副。”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,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。当他行至一户人家,见门上没有春联,便问何故。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,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。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“双手劈开生路,一刀割断是非根”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。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,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,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。 到了清代,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《槛联丛话》、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。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。
春联,起源于桃符(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)。
据《后汉书?礼仪志》说,桃符长六寸,宽三寸,桃木板上书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二神。“正月一日,造桃符著户,名仙木,百鬼所畏。”所以,清代《燕京时岁记》上说:“春联者,即桃符也。”五代时,西蜀的宫廷里,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。据《宋史?蜀世家》说: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,“以其非工,自命笔题云:‘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’”,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。直到宋代,春联仍称“桃符”。王安石的诗中就有“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之句。宋代,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,叫“春贴纸”。明代:桃符才改称“春联”。明代陈云瞻《簪云楼杂话》中载:“春联之设,自明太祖始。帝都金陵,除夕前忽传旨: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,帝微行时出现。”
有关春节贴春联的故事 贴春联,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。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,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,红底黑字,稳重而鲜艳。表达一家一户对新的美好愿望,诸如“六畜兴旺,五谷丰登”之类。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、不同家庭不同的“幸福观”。因此,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,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。
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,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。不过,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,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。此外,根据《王烛宝典》,《燕京岁时记》等著作记载,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“桃符”。
在中国古代神话中,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,当中有座山,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,树梢上有一只金鸡。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,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。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,门边站着两个神人,名叫神茶、郁垒。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,神茶、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,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,送去喂虎。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、郁垒。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,放在自家门口,以避邪防害。后来,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、郁垒的名字,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。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“桃符”。到了宋代,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,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,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,三则装饰门户,以求美观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,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,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。
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,它始于五代,盛于明清,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
早在秦汉以前,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,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,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,悬挂于左右门,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,到了五代,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.蜀世家记载,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,命学士为词,题桃符,置寝门左右末年(公元九 *** 年),学士幸寅逊撰词,昶以其非工,自命笔题云:伐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
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
自建房门口对联处贴什么砖
立轴:亦称挂轴、挂幅、条幅、竖幅、条山、轴子;特别窄的有人称为“琴条”。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副字画还称“中堂”。竖式装。
一色装:画心由一种颜色的花绫、耿绢、锦绫等材料装饰。
二色装:画心由二种颜色的花绫等材料装饰,圈框或镶接或挖嵌。
三色装:画心由三种颜色的花绫材料装饰,圈框或镶接或挖嵌。
宋式装:亦称宣和装、罗汉装,其用料、用色均有具体要求,画心由米色绫隔水、古铜色绢圈、湖色绫天地头装饰。 诗堂装:画心上方镶接一块空白纸料,专用于题字赋诗。
半绫装:画心由绫圈框、纸天地头装饰。 纸镶绫边装:画心由一色纸料装饰,并在其左右各镶绫边。
绫镶绢边装:画心由绫天地头装饰,并在其左右各镶绢“通堂边” 集锦装:二幅以上小型画心,同由一块镶料装饰,或镶接或挖联。
锦眉装:画心上下镶压锦条。
间隔一色装:亦称隔断一色装,画心由一色绫料等装饰,天地头由纸或绫条间隔为两半。
框二色装:画心上下镶接绫隔水之后,左右镶与天地头相同质料的绫边。
屏条:画心由一色画绫等镶料装饰,排挂在一起。
通景屏:亦称集景屏、连屏、海鳗。几条或若干条尺寸相同、内容连贯的画或字,分别由一色花绫等镶料装饰,排挂在一起
对联:由二条字数相等、内容相连,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。
卷轴:是由天头、隔水、引首、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。
天头:古时称为“里”,绫质,多 为青湖色;
隔水:古时有人称为“引首”或“玉池”,绫质,多为米黄等浅色;
引首:亦称“迎首”纸质,或原白或染色,用于题字;
尾子:亦称“拖尾”,古时称为“ 贉 ”纸质,或原白或染色,用于叙记题跋。
撞边卷:画心镶接隔水、引首、尾子之后,上下两边镶仿古皮纸边,并将其对折粘牢,再镶接天头。
转边卷:画心与引首挖嵌在染配好的绫或绢中,在镶接带小边的尾纸。
套边卷:画心按顺序镶接隔水、引首、尾子之后,上下两边粘包仿古色棉连纸条即“套边”,再接镶天头。
蝴蝶装:亦称蝶式,也有人称开板式。因翻动时两页翘起,似一只展开双翅的蝴蝶,故名“蝴蝶式“。画心由一色镶料装饰,挖嵌在右页,左页为副页或挖嵌“对题”,自左向右翻阅,裱件规格需视画心情况确定。
推篷装:亦称推式。因由下向上翻动时,似折叠的车篷,因得名。画心由一色镶料装饰, 挖嵌在下半开,上半开或空白、或挖嵌“对题”,裱件规格需视画心情况确定。
经折装:四条画心同时由一张镶料挖嵌,并留半开空白页。然后,左右交替折呈五页相连状,称“两半开”。 平开册页:是一种不加任何饰料,直接由宣纸托合的简易装饰。
转边册页:其嵌身料为绢或绫,不是采用通常的套边,而是以转边的方法解决脱丝毛边,故称转边册页。 册面:既本册页的封面与封底。
铁红色瓷砖。自建房门口对联处贴铁红色瓷砖,这种颜色瓷砖非常好看,效果非常不错,跟对联的颜色也很搭,非常适合。瓷砖,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,经由研磨、混合、压制、施釉、烧结之过程,而形成之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之建筑或装饰之材料,总称之为瓷砖。其原材料多由粘土、石英沙等等混合而成。瓷砖的挑选方法:看防滑性,穿着鞋子在瓷砖上来回蹭,然后在倒点水再来回蹭;看清洁性,用记号笔在瓷砖上写字,等干了之后,用抹布看能不能轻松擦掉;看对角线尺寸,用尺子量瓷砖两条对角线,差距在2mm以内就算合格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